1960年,靠著未曾蒙面的文友,鍾理和念茲在茲的長篇小說《笠山農場》總算付梓,完成遺願。一九七○年代鄉土文學盛行時,成功大學張良澤教授於編纂了第一部台灣作家全集《鍾理和全集》(遠行,1976),讓他的作品受到重視。鍾理和以根基於現實的文學理念,書寫農村莊稼、批判封建傳統、搜集客家俗諺,受到文壇大力推崇,有「台灣鄉土文學之父」之稱。
為紀念這位「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」,1980年由文壇巨擘、地方人士集資籌辦「鍾理和紀念館」,1983年一樓落成啟用,1986年二樓完成,為台灣首座平民文學家的紀念館。1989年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成立,擔負推展鍾理和文學的任務。1995年起,基金會開始承辦一年一度的笠山文學營,每年吸引諸多舊雨新知在作家的故鄉相聚,已成為南台灣代表性的文學營。1996年高雄縣政府更於紀念館周圍,挑選節錄三十多位台灣作家作品立於石碑,台灣第一條「台灣文學步道」就此誕生。2000年,以「台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」為號召,基金會開始經營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(現改名為旗美社區大學)。鍾理和的文學遺產在各方人士的大力推動下,逐漸落地生根、成長茁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